地下金属矿山遗留矿是指地下金属矿山按照一定的采矿方法和工艺开采一定时间阶段后,为保护一次开采的稳定性而形成的遗留矿,或者由于前期开采导致或特定地质条件导致开采区域矿岩体力学性质劣化,按照已实施的采矿方法和工艺难以回采而将成为永久性损失的矿石。
我国目前拥有1万多座地下金属矿山,地下矿石产量占冶金矿山的30%、有色矿山的90%、黄金矿山的85%,每年从地下开采矿石总量超过50亿t。仅有色金属矿山的遗留矿就占现有资源储量的30%-35%。遗留矿在中小型矿山非常普遍向深部开发矿产资源,挖掘遗留矿产资源,是最大限度地开发矿产资源的两条有效途径。

遗留矿类型:
- 为保护采场稳定性,留下的各类原生矿柱。包括各种顶柱、底柱、间柱、采场规则或不规则点柱等。
- 由于前期开采导致开采区域矿岩体力学性质劣化,诱发地压显现,该部分开采区域范围内的矿石成为遗留矿。
- 为保护地表预留的各种矿柱。典型如各类保安矿柱、露天转地下开采开采境界矿柱等。
- 其他原因导致的各类残留矿。典型的如一次开采崩落后,遗留在采场(采空区)内未能及时出矿的遗留矿;民采群采乱采滥挖造成的地下残留矿体;倾斜矿体的无底柱分段崩落法的下盘残留矿。

总体思路:
1.遗留矿赋存环境探测
遗留矿实际环境状况是遗留矿能否安全回采的前提条件。环境包括地应力和介质环境,地应力环境包括原岩应力场和开采引起的次生应力场,介质环境包括遗留矿周边不同介质状态环境、周边围岩赋存环境、周边采空区环境等。
2.概化的关键支撑区域与可回采性
对于长时间采空区群中的遗留矿回采,着重点是遗留矿安全回采问题,即处于复杂采空区条件下如何确定关键承载位置,不着眼某个具体采空区稳定性问题。寻求复杂采空区下关键支撑区域的一般性规律,不具体考虑岩体自身的非线性特性和采空区的复杂性,即概化关键支撑区域。其次,建立可回采性的评价体系。
3.遗留矿回采介质结构调控
遗留矿回采致灾区结构性调控 通过遗留矿回采潜在致灾区的介质结构调控,实施相应的适应性回采技术。主要包括:不同介质环境下潜在致灾区;介质类别:散体介质、破碎介质、胶结充填体介质、非胶结充填体介质、无充填(空区)等介质环境。
遗留矿回采的监测
金属矿山遗留矿回采诱发的灾害,类型较多,一般以应力控制为主,以声信号监测为主,应力监测为辅的联合方法。

遗留矿回采方法:
- 机械化上向水平分层充填法;
- 上向水平进路分层充填法;
- 下向水平进路充填法;
- 留矿嗣后充填采矿法。
复杂介质环境遗留矿适应性回采技术:
1.大采空区条件下遗留矿柱回采
要求:计算遗留矿柱削采后,可维护出矿稳定的最小矿柱面积,监测出矿巷道位移,监测削采后矿柱的声发射矿柱下方出矿,人员不进入空区。
2遗留水平矿柱回采
要求:分区进路式回采,通过现场监测控制进路断面、最上分层控制断面形状
3.地压区遗留矿回采
要求:垂直方向形成隔离带,水平方向后退式嗣后充填。
技术总结:
1.残矿资源储量大、品位普遍较高,回收利用价值高。
2.残矿资源具有明显的时效性——时间越久回收难度越大。
3.残矿回收 ≠ 冒险作业/风险残采。
4.残矿资源回收的前提——采空区低成本充填治理。
5.采用机械化设备、提高残矿回收强度是关键。
6.胶结充填和非胶结充填相结合降低充填成本。
7.残矿回收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环保效益和社会效益。